医用气体工程作为医院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和患者生命健康。因此,科学、规范的施工管理是确保系统安全、可靠、合规运行的关键环节。施工管理应贯穿项目全过程,涵盖人员组织、技术控制、质量监督、安全管理及竣工验收等多个方面。
施工队伍的专业资质是管理基础。医用气体系统涉及高压、洁净、禁油等特殊要求,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,施工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,特别是焊接、压力测试等关键工序操作人员,必须具备特种作业资格,确保施工工艺符合《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》(GB 50751)等国家标准。

其次,施工组织与技术管理至关重要。项目启动前应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,明确施工流程、工艺标准、进度计划和资源配置。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图纸会审制度,确保设计意图准确落实。对管道焊接、气密性试验、系统吹扫等关键工序,应制定专项技术交底,并由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监督,确保工艺规范统一。

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核心任务。应建立三级质量检查制度,实行“自检、互检、专检”相结合。重点控制材料进场验收,所有管材、阀门、仪表必须具备合格证、材质证明和脱脂处理证明,严禁油脂污染。管道焊接采用全自动氩弧焊,焊口编号登记,留存焊接记录和影像资料,实现质量可追溯。安装完成后,必须分段进行强度试验和24小时气密性试验,并用高纯氮气进行系统吹扫,确保管道洁净无杂质。
安全管理不容忽视。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识,氧气系统施工区域严禁烟火,配备灭火器材。高空作业、用电作业等高风险环节需落实安全防护措施。气源站、机房等重点区域应加强出入管理,防止无关人员进入。

资料管理与竣工验收。施工过程中应同步整理施工日志、隐蔽工程记录、检测报告等技术资料,确保资料真实、完整。工程竣工后,应组织建设、设计、监理、施工及使用单位共同验收,并邀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系统性能检测,确保各项指标达标后方可交付使用。
通过系统化、标准化的施工管理,确保医用气体工程高质量交付,为医院提供安全、稳定、高效的气体供应保障。